解读“十四五”养老、托育服务重要文件

    日期: 2021-09-07

     

    央广网北京627日消息(记者刘柏煊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《天下财经》报道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日前发布《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》,养老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将迎来换挡升级。方案明确,地方要挑大梁,履行好发展一老一小服务的主体责任。要引进金融机构降低相关企业的成本。

    实施方案出台的一大背景是,十四五时期我国养老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需求将更加迫切。在养老需求方面,2020年年底,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.6亿,今后5年,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以每年约1000 万人的速度增长;与此同时,在托育需求方面,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,经济负担、婴幼儿照护和女性职业发展等经济社会因素,已成为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,而当前托育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。

   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、研究员赵福昌解读,要确保老有所养、幼有所育的服务供给,就要明确如何划分责任、又如何来出。这份新出炉的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——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,政府要兜牢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,比如一定岁数以上老年人的健康评估就属于基本公共服务。

    赵福昌说:方案提出,区分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,对于基本养老服务,明确受益范围和基础标准,体现政府责任;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,提出发展目标,加大对社会力量的支持,扩大有效供给;引导社会力量提供适老化技术和产品,推广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。突出政府保基本、兜底线、补短板的职能定位,符合公共财政要求,同时还要引导市场发挥作用。

   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,本次明确,地方要履行养老和托育的主体责任。赵福昌说:突出坚持地方为主,中央支持原则。地方履行发展一老一小服务的主体责任。中央预算内投资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,建立激励机制,鼓励地方真抓实干。在支持力度上,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能力提升项目,中央预算内投资原则上按照东、中、西部地区分别不超过床均建设投资或平均总投资的30%60%80%的比例进行补助。

    政府和市场、中央和地方、财政和金融等多股力量都要进行协同配合。实施方案中提到,引导金融机构对普惠养老、普惠托育企业和机构提供金融支持,对普惠养老、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。

   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、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解读,这里提到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值得关注,垂直针对养老、托育行业的多样化金融服务有一定想象空间。

    董希淼说:我们说多样化的金融服务,主要是要发挥银行、保险、证券、基金等各个金融子行业的特色和优势,让各类金融机构综合发力,协同创新,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普惠养老、普惠托幼提供综合化、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。比如说,可以发挥投贷联动的作用,通过银行提供贷款服务,然后通过投行提供股权融资,这样就能够综合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优势,综合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特点。

    董希淼认为,需要看到的是,引进金融机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从而增强养老、托育服务的供给能力。第一,能够弥补长期资金缺口,养老托幼行业的企业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,但在这方面政府的投资往往不够,所以需要金融来提供资金支持。第二,能够撬动投资杠杆,比如原来一笔钱只能投资一个养老院,那么引入金融机构提供信贷以及债券等方面的支持,这笔钱可能就能够多投资几个养老院。第三,能够起到风险管理以及风险补偿的作用。比如,引入保险之后,能够对养老托幼行业和企业的长期风险管理起到一个保障的作用。引入一些融资性担保机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风险补偿作用。

    实施方案明确,到2025年,进一步改善养老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条件,推动设施规范化、标准化建设,增强兜底保障能力,增加普惠性服务供给,提升养老、托育服务水平,逐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,不断发展和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。

     

    相关信息

  • 点击留言